专题三: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
召集人
1. 肖文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2. 王涛,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 刘永江,中国海洋大学

4. 周建波,吉林大学

5. 王国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6. 王博,南京大学

7. 蔡克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8. 李鹏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9. 蒋映德,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0. 尹继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1. 敖松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2. 李舢,中国科学院大学

13. 毛启贵,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14. 梁琛岳,吉林大学

15. 陈家富,东北大学

16. 王信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专题联系人
王博,bwang@nju.edu.cn

尹继元,yinjiyuan1983@163.com
专题介绍

横跨欧亚大陆的中亚造山带记录了新元古代至中生代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复杂演化过程,是西伯利亚、华北、塔里木和东欧克拉通之间的众多微陆块和洋内地质体拼贴的产物。该区域发育大面积、多成因岩浆岩带和巨量金属矿床,是研究大洋板块俯冲起始、陆缘增生、碰撞造山、陆内构造的天然实验室,能够深化理解增生造山带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壳幔相互作用与地壳生长演化、多金属成矿作用等科学问题。中亚造山带大部分地区还经历了古生代造山事件之后的中-新生代陆内构造隆升与盆-山耦合,是探讨深部动力作用与浅表构造过程及古气候-古地貌协同演化的理想场所。本专题将围绕中亚造山带多块体构造、俯冲增生过程、变形与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成矿规律以及山脉隆升与剥露等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内容涵盖从板块动力学和深部地质过程与浅表响应到成矿作用和资源环境效应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多学科视角深化对中亚造山带演化的理解,推动该地区地质和资源环境研究的新进展。